首頁 » 中醫內科 » 耳水不平衡

眩暈病

俗稱耳水不平衡的「美尼爾氏病」Meniere’s disease,現代醫學有不少意見,認為是迷走神經支配出現異常,或是一種由於内耳淋巴囊腫大或積液而引起頭暈的病症,或與病毒感染、過敏、病毒感染、過敏、免疫失調、偏頭痛及遺傳等因素有關。患者通常會突然感到天旋地轉,通常維持几十秒,聽覺還會暫時性減弱及受阻,主要是以下4大病徵:

  • 暈眩,或伴有天旋地轉的感覺,持續20分鐘或以上

  • 耳鳴

  • 聽覺減弱,初時反覆,之後聽力會越來越差,甚至永久受損

  • 耳朵有悶塞或耳脹感覺

不少人都以為耳水不平衡無得醫

但其實從中醫角度理解,耳水不平衡是歸屬「眩暈」範疇,可以歸納為「風、火、痰、瘀、虛」等中醫學上的病因,而導致清竅失養,故此先了解,後根治,屬風病就治血散風,火病或清或滋補,痰瘀則化痰逐瘀,大法為補虛扶正,袪邪瀉實,有是證,就有其法,臨床上通過辦證,查找正確病因,標本兼治,便有機會根治此症。

眩暈徵狀愈早治療,可恢復愈快,亦恢復得愈徹底。想持久改善眩暈,必須處理本質的問題癥結,這樣才能夠根治斷尾,像貧血、高血壓等病人只要控制好病情,眩暈便能有效緩解,否則徵狀只會反覆復發。而根據眩暈特點,臨床上基本可分以下症型:

患者表現眩暈耳鳴,頭脹痛,遇勞或惱怒加重,四肢麻且震顫,失眠多夢,腰膝酸軟,顏面雖潮紅,舌紅苔黃。治療以平肝沉陽,善滋養肝腎為主。

患者表現頭暈且痛,目赤口苦,胸脅脹痛,煩燥易怒,寐少多夢,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。治療以清肝瀉火,清利濕熱為主。

患者表現頭重如蒙,視物旋轉,胸悶作嘔,嘔吐痰涎,苔白膩,脈弦滑。治療以燥濕除痰,健脾和胃為主。

患者表現頭暈目眩,動則加劇,遇勞發作,面色胱白,神疲乏力,心悸少寐,舌淡苔薄白,脈細弱。治療以補養氣血,健脾益胃為主。

由於眩暈久發不已,視力減退,兩目乾澀,少寐健忘,心煩口乾,耳鳴,腰膝酸軟,舌紅苔薄,脈弦細。治療以滋養肝腎,填精養陰為主。

患者表現眩暈頭痛,失眠,心悸,健忘,精神不振,耳鳴耳聾,面唇紫暗,舌有瘀點或瘀斑,脈弦澀或細澀。治療以祛瘀生新,通竅活絡為主。

中醫認為「無痰則不作眩」,過去中醫村在臉書上有不少帖子亦講解過「痰作祟」的影響,但臨床上更多見「無虛不作眩」!人的氣血精神虧衰,腦海清濁交替蔽阻,髓海失養!故說眩暈者病位多在腦竅,與肝脾腎3臟相關,凡眩暈者,虛者居其八九,兼火兼痰者(實證),不過十中之一二!

醫療為主、食療為輔

除了針藥治療,飲食習慣方面也要有所調整,例如飲食應以清淡為主,油膩厚味之品以生痰助火,煙酒辛辣食物亦應戒掉,以防風陽升散,助長暈眩,亦要少吃鹽食,以免過量喝水,可減少內耳的水壓,亦要盡量避免酒精和咖啡因,避免引發內耳水腫,這類戒口對減少病發機會是有一定的幫助。部分食物在一定程度上亦有改善眩暈的作用,故有眩暈徵狀者可抱「醫療為主、食療為輔」心態,日常適度配合對症食療,以改善病情。

在街上病發

在戶外地方眩暈發作時,應第一時間在安全地方坐下,以防跌倒,讓眼睛望著固定的目標,例如招牌、樹木、路牌等,從而減少因暈眩而引起的眼球震顫,有助減輕暈眩的不適感覺。安坐後,亦可以手指按壓印堂、太陽等穴,使頭面部經氣疏暢,對舒緩症狀有不錯效果。緊記要保持冷靜及呼吸均勻,若果情況未如理想,嘗試喊身旁行人幫忙叫救護車,找專業人士處理。

用清艾條灸百會穴10分鐘

其他疾病引起眩暈

當然,發生「眩暈」的病徵還有不少原因,常見的耳性暈眩如前庭神經發炎、耳石脫落、聽覺神經瘤,以及有頭部創傷、腦炎、頸性眩暈、頸椎疾病、貧血、高血壓、腦血管等疾病,都會引起「眩暈」。故此,若出現持續頭暈,建議及早求醫了解致病原因。中醫村過去十多年讓不少求診人士見證到傳統醫藥的強勢療效,歡迎問症,首次登記,免收診金。

求診人士親身見證

醫治了坐骨神經痛2個月現已不痛,睡眠質素好咗,精神咗。感謝醫師細心治療,謝謝中醫村,多謝姑娘細心關懷。

12-3-2020

麥某某

患上左膝滑囊炎,治療幾次已消腫了很多,經過一個月時間治療,現已康復不痛了!多謝醫師悉心治療及姑娘細心關懷!謝謝中醫村的幫助!

14-3-2020

許某某

經過一個療程治療已痊癒,手指不麻,肩頸不痛,感謝醫師細心治療及姑娘親切關心,謝謝中醫村

12-5-2020

梁某某

開診時間

星期一 至 六早10 – 晚8
周日/公眾假期休息
內外婦兒針灸歡迎提早預約

 21111455

中醫診所預約掛號電話

(旺角)21112618 (觀塘)35800100 (荃灣)21112018

(大埔)21559300 (北角) 310239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