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辨證思路讓乳癌患者有出路
中醫的「治未病」及「辨證論治」,具前瞻性地預防乳腺類疾病的發生及發展 (有關中醫藥對乳腺癌的預防及既病防變的方法,可於以下超連結回看:點擊此處看上一篇帖文 ),且於今時能及時介入各項乳癌患者常規治療中 (外科手術、電療、化療、激素、分子靶向、免疫等治療),均具一定的臨床療效,既能中西結合進行「保乳治療」,亦對化療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,更能減低化療的毒副作用,降低復發率,提高存活期,為本病的防治與預後提供人道、經濟、標本兼治的新視野!
乳癌的基本認識
乳癌多為乳腺小葉及其導管表皮細胞異常增生、癌變,臨床上多見以乳腺腫塊為主要表現。乳腺癌通常在小葉的細胞中開始,小葉是產乳腺,或是導管,是將乳汁從小葉排出到乳頭的通道。病理報告將告訴你癌細胞是否已經擴散到乳房的導管或小葉外。現代醫學觀點認為乳癌成因:
- 多與遺傳因素(常見是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)
- 生理特點(40-50歲女性高發、初潮過早、高齡生育、從未懷孕、更年期過後等)
- 生活飲食習慣(嗜酒、高脂肪進食、收經後肥胖)
- 過度使用賀爾蒙(絕經後補充療法),及
- 某些乳房疾病的癌前病變(乳腺增生/良性腫瘤/結節)。
長期生活緊張,情緒不穩,思緒不寧。

乳癌跡象&臨床特徵
一般來說乳癌早期不一定有明顯徵狀,常見體徵在上文亦作詳細介紹過,例如乳房腫塊、乳頭改變、乳頭溢液、乳房皮膚改變、腋下淋巴結腫大等等。
現代診斷方法
大多數的乳房腫塊,初步發現都是通過視診與觸診,自我檢查的方法也非常簡單,一般婦女可在月經過後5-10天進行乳房自我檢查,若發現異狀應立即就醫覆檢。
常見的有超聲波、X光、CT、核磁共振MRI,或是正電子掃描PET;乳腺鉬靶X線攝影檢查是現時最方便及常用的一種無創傷的檢查方法,乳腺平片圖像清晰,層次豐富,信息量大,對普查乳腺疾病特別是乳腺癌早期有重要臨床意義。
幼針抽取病灶細胞組織作病理化驗,從顯微鏡下分辨變異細胞屬良或屬惡。
在癌變過程中,腫瘤細胞會產生、分泌、直接釋放細胞組織成分,並以抗原、酶、激素或代謝物的形式存在於腫瘤細胞內或宿主體液中,這類物質稱為腫瘤標誌物,臨床上常用的有HER2, CA15-3, CEA, CA12, ER, PR等,用以篩檢、分期治療方案,手術後腫瘤轉移檢測及評估療效等。

「良性腫瘤」及中醫「辨證論治」
一旦發現乳房有腫塊時,先別過份擔心,臨床數字顯示,大多數的腫塊多為良性,這種良性腫塊主要分為三種:
這是年輕女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,臨床常見是一側或兩側乳房內發現大小不一的腫塊,觸診時會感到表面較圓滑、邊緣明顯,或可推移。目前研究多排除纖維腺瘤可作癌變,但若纖維腺瘤頻繁出現,或有家族病史,發生乳癌的風險還是較高的。
好發於中齡婦女,越近更年期者較為常見。此類型腫瘤大多數是單側發生,常常在更年期後自行消失,癌變的機率也較低。但是,若切片檢查有上皮增生的情況,發生乳癌的風險就可能提高了,常見症狀為婦女月經來潮前,因囊腫脹大而引起的乳房疼痛,少數病人的乳頭可能有分泌物。觸診時可摸到硬塊且觸痛,但腫塊邊界不明顯。
好發於更年期的女性,與身體其他部位的囊腫一樣,是屬於良性的,外表雖然成堅硬狀,不過其內容物卻充滿液體。
上述3者皆為良性乳房腫瘤的分類,中醫的治理多從「氣」論治,解表清熱、疏肝解鬱、理氣化痰等都是常法,只要對症下藥,大多數的case該可痊癒,配合中醫針灸,內外兼治,療效都是很不錯的。若是腫塊越來越大或數量增多,就得考慮有可能惡化為癌症,該正視問題,及早治療把傷害降到最低。
有關「惡性腫瘤」 乳腺癌的轉移及發展
乳腺癌細胞的倍增時間平均為90天,在臨床能發現腫塊前,腫瘤隱匿階段卻可長達6〜20年不等。腫瘤一旦發生,其發展可通過以下方式:局部擴展,淋巴道播散,血行播散。乳腺癌如不經治療,或者給藥無效,有機會侵犯以下組織:淋巴腺、骨、肺、肝、腦、胸膜腔,而形成不同程度的心包滲液、高血鈣或脊隨受壓。
乳腺癌可直接向周圍擴展,經淋巴道和血流。淋巴結按理應是防止癌細胞從原發腫瘤外逸的第一道屏障,癌細胞若能通過淋巴結屏障通常便累犯鎖骨上淋巴結,繼而侵入靜脈,入血循環。腫瘤除轉移腋下淋巴結之外,奇靜脈系統可通過椎間靜脈,椎外靜脈叢後組與椎內靜脈相連,椎靜脈系與腔靜脈的血流在腹內壓改變時可互相流動;故此,一些患者在未出現腔靜脈系(如肺)轉移前,先出現顧骨,脊柱,盆骨等轉移。
病理分類

非浸潤性乳腺癌又稱為原位乳腺癌,包括導管內癌(癌細胞未突破導管壁基膜)、小葉原位癌(癌細胞未突破末稍乳管或腺泡基膜)及乳頭濕疹樣乳腺癌(伴發侵潤性癌者不在此列)此型屬於早期癌,預後較好,該及早中醫藥辨證論治。
早期浸潤性癌包括早期浸潤性導管癌(癌細胞突破管壁基膜,向間質浸潤),早期浸潤性小葉癌(癌細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膜,向間質浸潤,但未超過小葉範圍),此期分類仍屬早期,預後較好,該及早考慮配合中醫藥辨證論治。
浸潤性特殊癌包括乳頭狀癌,髓樣癌(伴大量淋巴細胞浸潤),小管癌(高分化癌),腺樣囊性癌,黏液腺癌,大汗腺樣癌,鱗狀細胞癌等-此型一般分化較高,預後尚好,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獨到。
浸潤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潤性小葉癌,浸潤性導管癌,硬癌,髓樣癌(無大量淋巴細胞浸潤),單純癌,腺癌等。此型一般分化較低,預後較上述類型差。可惜這又是乳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,約佔70- 80%。及時的中醫藥介入治療可增加存活率及提升生活質量。
其他罕見癌或特殊類型乳腺癌如炎性乳腺癌,非常少見,發展迅速,預後屬於最差。局部皮膚可見炎症樣表現,開始時比較局限,不久即擴展到乳房大部分皮膚出現皮膚發紅,水腫,增厚,粗糙和表面溫度升高。另一種乳頭濕疹樣乳腺癌,也很少見,惡性度低,發展慢,乳頭有瘙癢,燒灼感,以後出現乳頭和乳暈的皮膚邊粗糙,糜爛如濕疹樣,進而形成潰傷,有時覆蓋黃褐色鱗屑樣痂皮。部分病例於乳暈區可以觸及腫塊。
乳腺癌的粗糙分期
I期指原發腫瘤小於2cm,淋巴結無轉移;
II期原發種瘤大於2cm,有腋淋巴結轉移,淋巴結可挪動;
III期原發腫瘤大於5cm,有腋淋巴結轉移,淋巴結固定;
IV期指原發腫瘤任何大小,鎖骨上或鎖骨下淋巴結轉移、遠處轉移;
不過今時今日乳腺癌的分期早已不單是這樣簡分的了,重點落在乳癌細胞的屬性身上,如細胞屬於上皮生長素受體二型呈陽性(HER2+)、雌激素受體呈陽性(ER+)或黃體素受體呈陽性(PR+)。這樣,即使是以往屬於晚期的病症,但只要癌細胞沒有轉移或影響太多淋巴的話,這種情況或可被歸類為相對早期,又名為癌症期數遞減(Downstage);相反情況如三陰者(ER- PR- HER2-) 或會癌症期數升級(Upstage),不同期數有不同治療方案建議。
現代主流醫學 乳腺癌的治療
用輻射線照射患處以殺滅癌細胞,適用於接受乳房保留手体及部分復發風險高的全乳房切除手術患者。現時的放療副作用不多,惟胸部接受治療兩2-3星期後,會出現如被陽光灼傷般的赤痛,常見表皮脫落,皮膚變厚、膚色加深、惡心嘔吐及疲倦乏力,可持續數月之久。
化學治療是利用抗癌藥物來破壞癌細胞的發生和分裂,以達到殺死癌細胞為目的。患者接受手術或放射治療後可能使用此療法作為輔助治療,以減低癌症復發的機會。一般情況整個療程係6個月,化療藥物則分為口服或靜脈注射兩種。化療每次的療程先是數天,隨後是幾個星期的休息,讓身體從化療的副作用中逐漸恢復。化療後患者常有的副作用:惡心、嘔吐、食欲不振、胃腸不適、腹瀉、發燒、疲倦、情緒低落、頭髮脫落,□腔疼痛和潰瘍、停經、骨髓抑制、造血功能下降、血球數目減少,或容易受到感染。
乳癌是一種與內分泌密切相關的惡性腫瘤,它的發生&發展,與體內雌激素水平及其代謝異常有關。賀爾蒙治療是通過人工方法去抑制或減少雌激素的分泌,除了常用的藥物抑制治療外,也有以手術切除卵巢、腎上腺或腦垂體等間接減少雌激素含量,從而達到治療乳癌的目的。最常使用的一種激素是三苯氧胺 (他莫昔芬Tamoxifen),但並不是所有乳腺癌患者都適合以賀爾蒙治療,病理檢查雌激素受體陽性可優先考慮,受體陰性則優先化療。
這就是大家習慣稱作的標靶治療,以腫瘤細胞中特有的基因片段為治療位點,通過調節或阻斷這些基因片段功能,達到治療目的。靶向治療特異性強,效果顯著,基本上不損傷正常組織,因此腫瘤靶向治療是現今醫學界腫瘤治療中最有前景的方案。其分子靶向藥物通過阻斷腫瘤細胞或相關細胞的信號轉導,來控制細胞基因表達的改變,從而抑制或殺死腫瘤細胞。常用的藥物有:靜脈注射的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,靜脈輸注的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及口服的拉帕替尼Lapatinib等。
近年醫學界認為,癌症的成因之一是免疫系統未能辨別或攻擊癌細胞,令癌細「肆無忌憚」地生長。通過免疫治療,利用一些重組、合成和天然製劑,誘導、增強或抑制免疫反應,截斷癌細胞的溝通機制,針對腫瘤細胞表面的異常抗原,目的在誘導癌細胞凋亡,或與其他化療藥合用,既增效亦減毒副作用,嘗試減緩晚期患者的疼痛,增加食欲,改善患者生存質量。這個治療的思維與原理,和中醫中藥的辨證論治不謀而合,改善體與差異,提升機體抗病正氣,扶正祛邪,讓患者身體達到陰平陽秘,「邪不可干」。
傳統中醫在乳腺疾病防治上的歷史沿革
中醫是我國的傳統醫學,在乳腺疾病的治療方面上千年的經驗記述。古代中醫對於乳房腫塊常有「乳癰」「乳疽」「乳癌」「乳岩」等表述。
「乳癰」第一次出現在東晉葛洪的《肘後備急方》:「葛氏治婦女乳癰妬腫」,亦附上醫方。
「乳疽」出於隋代巢元方的《諸病源候論》,卷四十「疽髮乳候」: 「足陽明之脈,有從缺盆下於乳者,其脈虛則腠理開,寒氣客之,寒搏於血,則血澀不通。」
「乳岩」首見於南宋醫學家陳自明的《婦人良方》,認為乳岩初起是一結核,「或如鱉棋子,不赤不痛」,若不治療,年歲愈長,漸愈增大,「峻岩崩破如熟榴,或內潰深洞,血水滴瀝」。
提出「乳癌」概念的是南宋名醫楊士瀛。他在《仁齋直指方論》的《發癌方論》一文中詳細描述了「癌」的形狀: 「癌者,上高下深,岩穴之狀,顆顆累垂,裂如瞽眼,其中帶青,由是簇頭,各露一舌,毒根深藏,穿孔透裡。男則多發於腹,女則多發於乳或項或肩或臂,外證令人昏迷。」
以上4種講法都有乳腺腫塊的體徵,不過,從症狀描述上看,乳癰、乳疽多為乳房良性疾病,一般只要對症下藥,多可痊癒;而乳癌、乳岩在歷代醫書文獻中的描述,多與不少疑似惡性腫瘤的症狀記載相類似。
中醫分型論治

通過臨床辨證分析,乳腺癌常見的病因,多為「情志不暢」,患者不是憂心家庭老小,就是操心工作前途,所願不逐,鬱久成疾,首先影響肝氣,肝失疏泄而氣血陰陽失調,由於婦人乳頭一帶屬肝經循行路線,故經氣不暢易有瘀阻,氣滯血瘀,痰凝聚瘕,蘊毒成瘤。
證侯分類是乳腺癌中醫辦證論治的特色與關鍵。乳腺癌證候錯綜複雜,同一患者於不同階段,可呈現不同證候,具有證候個體化,動態演變的特點,臨床中可不同證型互相交織,多證兼見,臨證時會結合患者情况,具體進行辦證應用,絕不拘泥於一證一法,必須依循中醫的辨證論治。常見的中醫分型如下:
七情所傷,急躁易怒,常伴胸脅脹痛,腫塊皮色不變,腫塊硬。這是本病的常見證型,多見於早期或進展乳腺癌患者。
月經不調,伴腰膝酸軟,乳塊皮核相親,推之不移。多見於進展期乳腺癌患者。
心煩身熱,大便乾結,小便赤澀,乳房結塊增大,腫塊處青筋暴怒,或潰流黃水、血水,乳頭內陷。這型多為乳癌局部晚期,可見於炎性乳腺癌,或胸壁多發衛星結節乳腺癌,局部分期多屬T4cT4d,病情進展是「邪實」「正虛」併見,具有局部紅腫熱痛或全身熱證的臨床表現。
多見於晚期患者,或經過一系列手術、放、化療後,氣血不復,心悸氣短,面色蒼白,形體消瘦,神疲乏力,不思飲食,乳房潰爛蔓延,滲液味臭,創口紫暗。
治療原則
現時的乳腺癌患者,在早期多聽從西醫選擇以外科手術切除,中晚期宜採用包括手術、化療、放療、內分泌、靶向治療,及中醫藥介入治療。在確定治療方案前須對疾病分期、手術情況、個體差異等進行綜合評估。其治療原則為:
原位癌,尚未轉移TisN0M0: 手術+內分泌治療(ER / PR陽性)+中醫藥辨證論治;
T1 N0M0:中醫+手術+化療+內分泌治療(ER / PR陽性);
T2 N0M0:手術+化療+內分泌治療(ER / PR陽性)+中醫;
T3T4 N0M0或任何分期,N(+)者:術後化療+放療+内分泌治療(ER / PR陽性)+中醫;
M1:按情況可給予化療,內分泌治療(ER / PR陽性)或單獨中醫治療。
*T:期數│N:有否區域淋巴結轉移│M: 有否遠處器官轉移
中醫的辨證論治,在治療乳腺癌的應用上,各個時期各個方案,亦擔當不同角色,既能增效亦可扶正,減輕毒副作用,中醫藥防治癌病有優勢,前瞻性高,尤其對早期患者,爭取最大幅度的「縮小腫塊,降期保乳」,截斷病勢發展能力效果佳!只要中醫師能熟悉掌握本病的病理分期情況,因應不同分期以及不同的西醫治療方案,中醫的介入治療當可「未病先防,既病防變」,即能降低抗癌治療中的不良反應,提高生活質量,增長存治期。早期多以攻為主,中期攻補兼施,晚期以補為主。總之,疏肝理氣,健牌補腎,調理沖任,清熱散結為其主要治則。
原位性乳癌不足以致命
乳房並非人體最重要的器官,原位性乳癌不足以致命,能要命的係癌細胞有轉移,所以中醫藥的介入辨證論治,注重患者全身性的調理,對治療本病及預防轉移有一定優勢,同時可以減輕手術、放化療後的副作用,增強患者體質,提升存活質量。綜上所述,希望可以幫到不幸要面對乳腺癌的患者及家屬,在各種不同的乳癌手術、放、化療、激素、分子靶向、免疫等治療方案中,中醫藥如何可以成為自己的另一種選擇,如何介入干預,與各類現代方案進行綜合防治,為預後開創更加良好條件,增加存活期,提高生活質素,給自己多一條出路!
中醫村10萬個網上點讚,大量網下實名感謝言,見證著中醫中藥的強勢療效!過去10多年我們幫過不少朋友解決健康疾病問題,若有任何養生健康問題或其他疾病諮詢,尋求專業(男/女)香港註冊中醫了解病情,請即時預約我地6區中醫診所,首次登記免診金。
填妥以下表格,即時掛號,免收診金!
求診人士親身見證

很感謝醫師的治療,我嘅濕疹係睇完第一次之後已有很明顯的改善,連帶經期也比之前改善了。診所兩位姑娘也十分專業,我十分感恩,找到了好嘅中醫診所。
24-5-2022

感謝醫師的治療及姑娘們貼心的問候和幫助,在這一個月內,已經凌復。日後如有任何不適,都會再次求醫。5-2022

(患上頸椎病+頭暈耳鳴欲吐) 頸椎扯住好唔舒服,頭暈,早上起來特別想吐!血氣又唔好!現在頸椎好一半,頭暈已消失,早起想吐(症狀)已改善。醫師悉心醫治已舒服好多,佢好有愛心同正能量嘅指導,同埋好NICE嘅姑娘。
31-12-2021
開診時間
星期一 至 六 | 早10 – 晚8 |
周日/公眾假期 | 休息 |
內外婦兒針灸 | 歡迎提早預約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