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拉闊了夏天
「一夏無病三分虛」,過了苦夏,多壯的身體,都被滔天暑氣虛耗不少,接下來個「立秋」,中醫人又會點去養生?立秋在每年8月7日或8日之間,是24節氣中第13個節氣,同時也是秋季的首個節氣。此乃夏秋之交,能量轉換的節點,秋風頻,秋雨降,氣溫居高不下,雖說立了秋,古人卻稱之為「長夏」,簡單講,即暑熱未散,夏天被拉闊了。「長夏」的具體時間,大約由夏季最尾一個節氣,到秋天前三個節氣之間,橫誇「大暑」、「立秋」、「處暑」、「白露」4個節氣,此際餘暑未消、雨多水盛,濕氣當令,當中有不少養生防病的小知識,不可不察。 文: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耀培 圖:二凡子
脾應長夏
自然界季節氣候變化,與我們身體裏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,存在着協同共振的微妙關係,是中醫學「天人相應」思想的集中體現。夏天時,心氣通於夏氣,如今「脾應長夏」,同樣是中醫「五臟應時」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通過臨床驗證,指出「脾應長夏」的理論核心,在於脾臟的生理機能與長夏時氣候變化相通,相互間有着協調同步與互為影響的關係;有研究表明,空腸和回腸的褪黑素(Melatonin MT)水平,於長夏時期明顯高於其他季節,胃腸道MT在調整胃腸動力、增強腸道免疫力、輔助治療消化道疾病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,而這些功能與中醫脾臟主運化功能十分相近。
立秋常見疾病
夏末的火熱燒到去初秋,熱蒸濕動,是以「濕」為長夏的主氣,與脾氣相通,這時候易發濕邪導致的脾胃消化性疾病,如《素問‧金匱真言論篇》云:「長夏善病洞泄寒中」,「洞泄」指的是腹瀉,而「寒中」是指寒氣傷脾胃,故亦多見嘔吐、痢疾等疾病;且脾主肌肉,長夏時暑濕交爭,濕熱彌漫,濕熱薰蒸肌肉,熱壅肉腐,發為皮膚濕瘡。總之,燥濕天氣令人不爽,很易使人心情煩燥鬱怒,濕盛加上風燥,諸如咳喘、咽乾、濕疹皮炎、食慾不振、胸悶腹脹、疲困乏力、失眠、多夢、便秘、泄瀉、胃腸道消化系統相關疾病、風濕骨關節病都很常見。
入秋之後除常見肺病、腸胃病外,一些流行性疾病亦為常見。流行性疾病中醫又稱時行病,即指因外界環境、氣候等季節性因素、變種冠狀病毒而生的疾病,其中秋季好發之時行病有秋燥病和伏暑病兩種。「秋燥」病涵蓋範疇包括上呼吸道感染、急性支氣管炎等,「伏暑」病則包含流感、流行性腦膜炎、乙型腦炎、流行性出血熱、鈎端螺旋體病等。一些無季節性的流行性疾病,如病毒性肝炎、因吸入花粉、麈蟎或接觸動物皮屑所致的過敏性疾病等,亦需多加防護。針對秋季的氣候特點及易發病,及早防治,適當調護,可有效改善體質,遠離疾病。

立秋進補前先辨體質
中醫講究:虛則補之,而「不虛」的人不要亂補。
容易多愁善感,感情脆弱,情緒經常低落,睡眠不佳的人,多為氣鬱體質,千萬不要亂服補身藥物,以防越補越壞,氣結更盛,影響胃口、易生痰飲水腫、久鬱化火、心煩狂躁、婦女閉經或經期紊亂,所以立秋後容易有睡眠障礙、燥鬱等疾患。陳皮、佛手、玫瑰花、绿萼梅等食材均可理氣化痰、疏肝解憂鬱。
膚色晦暗,色素沉著,口唇黯淡,易有瘀斑、皮膚定點刺痛者,或長期病患伴胸悶胸痛,口眼歪斜,半身不遂,屬血瘀型體質,多見於冠心病及中風後的患者。這類人亦不宜隨便進寶,立夏時濕重困脾,阻滯氣機,加重血瘀;且瘀血不去,生血不生,當先活血祛瘀,再重新養血,適當選用當歸、丹參、三七、益母草等活血化瘀藥都有不錯療效。
容易肥胖,或伴有高血糖、高血脂的人,多屬於痰濕體質;平時痰多、胸悶,在秋季要小心高血壓、高血糖等疾病。這型人並非因為脾胃好而變胖,恰恰是脾胃的「升清」功能減弱,痰濕滯溜,腹部肌肉彈性降低,使得即便很餓,肚子也是渾「圓」一氣的。痰濕體質朋友,在長夏濕熱相兼之時,可多吃點綠豆、黑豆、扁豆、青瓜、山藥、薏米、菜花、洋蔥、胡蘿蔔、蘑菇、猴頭菇、鯽魚等食材,能健脾化濕。
平時容易汗出,呼吸不暢,氣吸不沉,稍為活動點就易乏易累的人,多屬於「氣虛」體質,整個秋季裏均容易感冒,特別係流感高峰期。日常飲食可適量服食人參、黨參、黃蓍、防風、白朮,補氣益氣。
血虛的人易顯老態,面色萎黃或蒼白,暗瘀斑點日漸增多,女性月經不調,易暈易累,頭髮枯黃,眼晴乾澀無神,男性血虛易出現便秘,手足麻木,皮膚搔癢,失眠多夢。立秋時秋燥甚,問題更易加重,故平時多注意均衡飲食,生活規律,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,適當地健脾補氣養血,如當歸、人參、茯苓、大棗、雞肉、桑椹。
平時惡寒惡風、經常手腳冷的人,特別係中老年人,多為「陽虛」體質,立秋好發腸胃道疾病,傷風感冒拉肚子都是日常,秋天時推薦吃點薑、蔥,或溫水煎服,可抵禦風寒。
形體消瘦,平時口乾要經常喝水,排便用力、乾硬、小便黃、手心熱,難入睡,多夢易醒、醒後一身汗出的人,多屬於「陰虛」體質,立秋後必須嚴防秋燥,容易患上燥咳,難咯痰、久咳,亦容易便祕。飲食上少吃辛辣味濃食物,想進補人士只適合清補,木耳、百合、山藥都是上佳膳食材料,清心潤肺,益氣生津。
該種體質的人,包括了各種先天異常者,以及日常容易對各種事物過敏,如藥物、花粉、蟎蟲、灰塵等的人群,立秋後不少人誤以為係「進補」時機,亂吃高蛋白、高熱量食物,加上浮塵相對多,花草樹木進入新一輪新陳代謝階段,造成致敏原增加,反而更易提高濕疹、蕁麻疹、鼻敏感、哮喘等疾病的返發。飲食上要避免容易誘發「過敏反應」的食物,譬如牛肉、羊肉、雞皮、鴨鵝等家畜、咖啡、酒、食物增添加物、水楊酸高的蔬果雜食 (牛油果、哈密瓜、櫻桃、杏乾、棗乾、梅乾、葡萄乾、辣椒、胡椒),可多吃些補氣運脾的中藥,如砂仁、白朮、薏米、西洋參。
湯水介紹:冰糖燉雪梨
立秋過後,雖然已經算係秋天,暑熱一時未消,挾帶著季夏的暑熱,正是風高物燥之時,故不少人時常在這時感到鼻咽乾澀不適、皮膚乾裂。筆者這時最愛吃梨,生津解渴,連皮吃掉還能潤肺止咳!現在為大家介紹一個民間廣泛流傳的上佳糖水─「冰糖燉雪梨」,雪梨潤肺清熱、氣血生肌,冰糖補中益氣、止咳化痰,加些少百合寧心養陰,想起來整個人都已經清涼了!

《材料》
雪梨、雪耳、白合、冰糖
(各份量因人而異、因食用人數而異、因體質而異,請自行從權酌量,或當面找醫師針對性具體定量)
《準備及做法》
(1) 將雪耳百合洗淨,把雪耳浸泡待軟,摘成小碎片。
(2) 將雪梨洗淨,連皮,把頂蓋位(約1/4)切下。
(3) 用勺子挖去梨核,裝入冰糖及其他材料,再將梨蓋及梨身蓋好,用牙簽做固定,放入燉盅。
(4) 大火燒開,再轉中小火燉90分鐘左右即可。
這些情況不宜進補
陽氣過盛的人不宜隨便進補,這類人主要表現為易燥熱、火氣大,再補就「爆標」了;且身體有外感的時候也不宜進補。中醫認為自然界中有六種氣,分別為「風、寒、 暑、濕、燥、火」,過則為災,便成六淫或六重病邪,可以單獨致病,亦可協同合病,大家時常聽到中醫話的「風寒」、「風熱」、「風燥」等等就是外感病的不同證型了。初秋時「燥邪」「濕邪」為主氣,人們容易感冒、發燒,這時候切忌進補,不小心「補」了就等於火上澆油,反而加重感冒症狀。
立秋進補關鍵
如果進補後,發現自己晚上難以入睡,身體輕微發熱,就要考慮是否過度進補了,這時應當馬上停止服食相關食物/藥膳;平時如果大便正常,進補後卻成便秘,也說你明「補過頭」了,潛在已律液耗損;進補後有時會口舌生瘡、口乾或明顯鼻乾流血,也是補得太過的訊號,要及時停補。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每個人的補法也不盡相同。進補前如果不清楚自己到底屬於哪一種體質,建議先請專業中醫師幫你先辨證分型。
有關整個秋天的養生小知識,可到以下這帖延伸閱讀:這樣養生,整個秋天不生病!
中醫村10萬個網上點讚,大量網下實名感謝言,見證著中醫中藥的強勢療效!過去10多年我們幫過不少朋友解決健康疾病問題,若有任何養生健康問題或其他疾病諮詢,尋求專業(男/女)香港註冊中醫了解病情,請即時預約我地6區中醫診所,首次登記免診金。
填妥以下表格,即時掛號,免收診金!
求診人士親身見證

很感謝醫師的治療,我嘅濕疹係睇完第一次之後已有很明顯的改善,連帶經期也比之前改善了。診所兩位姑娘也十分專業,我十分感恩,找到了好嘅中醫診所。
24-5-2022

感謝醫師的治療及姑娘們貼心的問候和幫助,在這一個月內,已經凌復。日後如有任何不適,都會再次求醫。5-2022

(患上頸椎病+頭暈耳鳴欲吐) 頸椎扯住好唔舒服,頭暈,早上起來特別想吐!血氣又唔好!現在頸椎好一半,頭暈已消失,早起想吐(症狀)已改善。醫師悉心醫治已舒服好多,佢好有愛心同正能量嘅指導,同埋好NICE嘅姑娘。
31-12-2021
開診時間
星期一 至 六 | 早10 – 晚8 |
周日/公眾假期 | 休息 |
內外婦兒針灸 | 歡迎提早預約 |